Workday × Netflix《Untapped》:从技能社会的机会鸿沟,看HR的另一面
在这个讲求效率的职场,我们还愿意给谁一次机会? Workday与SpringHill出品的纪录片《Untapped》,提出的不只是美国的问题,而是每个社会都该面对的提问。
你没看错,是那个做人力系统的Workday,居然拍了一部纪录片,还登上了 Netflix。
今天的文章,和系统配置、AI功能都无关。只是想和你聊一部让我意外动容的纪录片——由 Workday 与 The SpringHill Company 联合出品,并在 Netflix 平台上线的《Untapped: Closing America’s Opportunity Gap》。
它没有介绍任何技术产品,却直击“人才”的核心: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技能社会里,谁真正拥有被看见、被投资的机会?
这是一部聚焦社会机会结构的片子,却比很多“企业文化”报告更真诚,也比多数“人才转型” PPT更有力量。通过真实可感的人物故事,它引发我们重新思考:在强调效率与智能的今天,我们是否还愿意慢下来,看见那些“尚未被理解的潜力”?影片虽聚焦美国,却提出了全球性的问题:在一个越来越依赖技能而非学历和背景的时代,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才?
这部纪录片讲了什么?📘
《Untapped》以六位来自美国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故事为线索,讲述他们如何通过一个名为Year Up United 的职业培训项目,突破社会与经济的种种障碍,最终成功进入包括摩根大通、强生、Facebook等在内的世界级企业实习。Year Up United是一个面向低收入青年的一年制项目,前6个月进行密集的职业技能培训(如Excel、商务沟通、金融知识等),后6个月则安排至顶尖公司实习。该项目致力于为那些“被系统忽视”的年轻人打开一扇进入主流职场的大门。
纪录片通过真实记录他们的挣扎、成长、获得认可的过程,同时穿插企业高管的反思访谈,揭示了一个核心议题:
并不是这些年轻人缺乏潜力,而是社会从未给过他们展示潜力的机会。
他们没有名校学历,没有社会关系,也没有自我肯定。他们唯一拥有的,是“如果有人愿意相信我,我就能做到”的信念。而Workday作为本片出品方之一,用这部纪录片呼吁企业与社会,重审评估人才的方式。
"我觉得自己就像困在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里(a never‑ending tunnel: a cycle of work, eat, sleep, repeat...)。"
这是纪录片中一位名叫Christian的年轻人,在加入Year Up United项目前的心声。他曾为生活奔波,却始终看不到前方的光。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,而是影片中六位主角共同的写照。他们大多来自低收入社区,缺乏学历背景,但在Year Up United提供的技能培训与企业实习机会下,逐渐走向金融、科技等行业主流舞台。
这段经历对观众提出了第一个直击灵魂的提问:
当一个社会将学历和背景作为进入优质工作的门票时,有多少潜力被忽略在了门外?
"技能,才是未来工作的真正货币 (Skills are the modern currency of work.)" ——Carl Eschenbach, Workday CEO
Workday首席执行官Carl Eschenbach在影片中这句台词,为整个纪录片定下了基调——希望未来的工作世界,将不再由学历决定机会,而是由技能、潜力与学习意愿决定。
影片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:美国只有38%的成年人拥有本科学历,而超过70%的新岗位宣称“不再强制要求学历”,但现实招聘流程仍然高度依赖文凭筛选。这种结构性矛盾,正是《Untapped》想揭示的核心问题——
所谓“机会差距”,并不是缺乏人才,而是缺乏识别人才的机制。
而这些机制,往往根植于我们过时的偏见与不自知的舒适区。
不是缺人才,而是机会分配机制出错了
纪录片的另一高光时刻,是来自摩根大通、通用汽车、沃尔玛、LinkedIn多位企业高管罕见地直面现实结构性不平等。摩根大通 CEO Jamie Dimon 直言:
"我们过去把太多机会留给了拥有特定背景的人。 如果不改变标准,我们永远看不到更多元的未来。"
在他看来,问题从来不是人才是否存在,而是企业是否真的愿意重新设计那张“入场券”:谁能进入面试?谁被认为值得培养?谁永远停留在门外?
这是一场关于系统标准与机会分配机制的反思。在人才短缺与多元化压力不断上升的当下,这些高管们开始意识到,仅靠“简历筛选器”早已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。
而这,也正引出了纪录片更深层的问题:
被忽略的,不只是“边缘群体”,还有那些尚未被理解的潜力
虽然《Untapped》并未聚焦AI技术,但它所呈现的议题,在今天这个被AI重新定义工作规则的时代,显得格外值得讨论。
影片聚焦的几位年轻人,在加入 Year Up United前的困境,恰如你我身边常见的许多初入职场者:不确定方向、不清楚自身优势、缺乏机会去尝试,也不被“市场”所认可:比如我的一位表亲,大学毕业后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:她不是没有能力,而是没有一个机制帮助她识别潜力、积累经验、建立信心。这种“结构性卡顿”正是纪录片所指的:
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,而是社会默认他们“应该失败”。
《Untapped》让我们重新看见这些“尚未被理解的人”——他们可能没有精致的简历,也没有完美的起点,但却拥有极强的可塑性。如果没有企业愿意提供第一扇门,社会就永远失去一批潜在的贡献者。
这对全球任何社会都具有警示意义——从东亚应试社会,到欧美职场门槛制,从基层就业机会到顶层人才战略,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:
技能识别机制是否足够透明?
社会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"second chances"?
企业招聘是否愿意走出简历的舒适区?
作者认为,《Untapped》的成功,不在于讲述了几个逆袭故事,而在于它逼迫我们正视:
谁拥有选择的权力?谁被排除在外?谁应承担修复不公平系统的责任?
这也引发了作者更广泛的思考:
教育制度是否只是复制既有社会结构?
HR体系是否真的在评估能力,还是只是匹配标签?
在这个强调“效率”的AI时代,我们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真正了解一个人?
结语:我们能做什么?
我们总说,一个人是否“ready to perform”是判断他能否被录用的重要标准。
但纪录片中的 Year Up 项目提醒我们:
所谓“ready”,也许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赋予的。项目中的年轻人,只是因为接受了6个月的技能训练与6个月的实习机会,就突然变成了企业眼中的“合格候选人”。那他们原本真的不够好吗?还是因为没有人在他们身上“预支信任”?
作为HR系统建设者、招聘流程设计者,我们定义了太多关于“合格”的规则:最低学历、评分机制、推荐人、流程环节。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这些标准是“客观”的,却很少问自己一句:
我们为谁设立了起点,又在什么时候,替别人关上了门?
也许,真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,并不是一次考试成绩、一次面试表现,而是某个系统背后,一双愿意相信他们的眼睛。
正如影片中的受访者 Megan 所说:
“你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干,直到有人愿意相信你、投资你、指引你。”
这是一种可以被复制的影响力。企业可以重新定义“合格”的标准,教育者可以留下空间让学生试错,系统设计者可以让流程更具包容性。而我们每个人,或许也可以从一个小小的相信开始,为别人打开一扇门?


图为影片片头旋转门场景,象征“入场通道”隐喻。图片来自纪录片《Untapped》,仅用于解读与评论。
图片来源:纪录片《Untapped》,由 Workday 与 The SpringHill Company 联合出品。图片版权归原权利方所有。
联系我们
对文章里的观点和内容有兴趣或疑问?请联系我们!
作为HRIS领域的深耕者,我们致力于帮助更多企业和个人高效完成HRIS项目。如果你希望获得更专业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,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/小红书账号【HRIS 行业观察者】,联系我们,一起探讨如何让HRIS真正赋能你的企业!